【正能量】80後女生棄會計專業轉做音樂治療師 助特殊需要孩童及病人抒發內心情感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20/08/26 09:40

最後更新: 2020/08/26 19:11

分享:

分享:

註冊音樂治療師(澳洲)周寶楨(Christine)修讀會計,入大公司工作本應是必經之路。但在畢業之際,她開始思考工作的意義,便毅然決定轉換跑道,由零開始學做音樂治療師。

註冊音樂治療師(澳洲)周寶楨(Christine)修讀會計,入大公司工作本應是必經之路,但在畢業之際,她開始思考工作的意義。機緣巧合下,她發現音樂能排解情緒、撫慰心靈,便毅然決定轉換跑道,由零開始學做音樂治療師。

棄會計專業 盼做有意義工作

Christine從小學綱琴,並考獲8級。長大後因一次情傷,朋友推介玩Ukulele,讓她發現音樂療癒的神奇之處。「透過玩樂器,難過的感覺慢慢減少。玩的時候會聚焦於結他的震動,聽它的聲音,幫我抒發情緒。」

她本來對工作發展沒太大想法,因為這份經歷,決定以音樂治療幫助他人,於是花3年修畢課程。

執業至今,Christine接觸過不少癌症病人、SEN學生、精神病患者、殘疾人士和長者。她解釋,音樂治療的目的是有計劃及有創意地使用音樂,透過表達、互動,達到治療目的。如生心理、認知、社交和溝通等,以維持或改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素。

因應情感掃弦,Ukulele聲音的改變代表她每刻心情。(陳永康攝)


 
音樂治療分多種媒介 聽歌合奏都得
 
音樂治療可分小組或個人,通常持續做6至8節,每節30分鐘至1小時不等。治療師會根據服務對象的轉介資料,再用首兩節觀察作評估,因應他們的需求來制定治療目標。治療過程一般分兩種形式︰接收和表達。

接收式包括一起聽音樂,途中會畫畫、伸展身體、玩紙黏土等。表達式會一起唱歌、寫歌,或玩樂器、合奏等。因應治療目標、進度和服務對象當日的狀態調整。

如他需要提高社交能力,就用較多互動的表達式。若他需要放鬆和冷靜,就可透過接收式,用一些較柔和的音樂進行治療。如果對方有情緒,可以透過合奏,唱些符合其心情的歌曲,去釋放情緒。

(陳永康攝)

音樂治療常用樂器如Ukulele、律音管、沙錘、手搖鈴和鼓等。(陳永康攝)

聚在一起唱歌、玩樂器,已是表達情感的方法。「走入音樂治療室,我會提供一堆樂器讓他們選擇。如他覺得嬲怒,我會提供一些鼓等敲擊類,讓他可以大力拍打,隨之聽到的聲響,就是自己的情緒。」

演奏技巧、樂理級數都不重要,治療師亦不會要求該如何表達,因音樂治療無分對錯,只要服務對象覺得舒服、好聽,接受到此演奏方式,不影響別人即可。「試過有人跟我說他不想玩樂器,我們就聽住音樂放鬆,做些伸展或郁動。」
 
為年長精神病患者改善社交 「終於見到佢笑」

每個族群的需求、情緒都不同,要學習如何跟他們相處,治療計劃也要不斷調整。曾有患精神分裂症,常獨來獨往的長者參與小組,受病症影響而常常面無表情、不擅社交,偶爾會說傷害他人的說話。Christine以經典歌曲連結老友記,在合奏、唱歌的過程中,幫助該名長者融入群體。

他的表情、行為會令人想與他保持距離,故我在治療中安排好多互動機會,如唱歌、跳舞,要雙人一組,讓他能與人合作。

經過分享,他漸漸了解其他組員的生活,增加認識,最後幾節終於見到他有笑容,與組員互動,甚至會照顧他們。

聽住音樂唱歌起舞、接觸新樂器,老友記們都相當享受,更在互動當中提升自信。(iStock)

以音樂為抒發起點 即興創作使情緒有出口

音樂可成為情緒的出口,也讓人變得舒坦,靜下來看身邊的人事物,專注在當下的感覺與音樂氛圍,暫時逃離煩惱。試過與癌症病人小組邊聽音樂、邊玩紙黏土,告訴他們身邊有好多人支持,就像坐在身邊的病友一樣,希望他們透過紙黏土表達自己的感覺。

Christine補充:「有人搓了心形或球體,說好享受聽音樂,也有人指不同的黏士代表中心其他病人,彼此互相支持。」

當引起情緒困擾的問題根源相當複雜,並非一時三刻可解決的時候,紓緩和疏導情緒就變得非常重要。

若情緒積聚、不去處理,就會愈積愈多。透過音樂治療了解自己、面對情緒,疏導之後面對困難,也會變得容易點。

合奏時,Christine指即興彈奏更能表達當下的感覺。對方有多大力拍鼓,節奏有多快,治療師就會順住創作,一起玩音樂。除此之外,他們也會即席作歌填詞。「可表達自己給組員的說話,如長者會說希望大家身體健康。唱的時候他們會自己拉長音、唱成喜歡的風格。」

不只歌曲、樂器有用,歌詞也能激發討論。「如聽到《獅子山下》,長者就會說好多舊事,促進他們溝通。」

Christine指,SEN小朋友創作音樂時會溝通、了解彼此的想法,從而得出大家都滿意的玩法。過程能讓他們學接受、包容他人的意見,情緒管理變好,減少與人爭執。(iStock)

即使無法言語交流 也可用音樂對話
 
癌症病人、長者起碼能對答,但面對有特殊需要的學童,難度會更高嗎?Christine指音樂是另一種溝通語言,即使無法說話表達,也可以透過樂器發聲。

她曾遇過一對自閉症兄弟,二人住特殊學校宿舍,雖然7歲但仍停留在口腔期,沒有語言能力。想要一樣物件會直接搶,甚至咬人,不懂表達或與人互動,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。

我放了一組鼓在旁,他們玩,我就在旁邊彈琴。本來他們只是隨意拍,不會留意我在彈甚麼,思考要怎樣打拍子等等,但聽得久便意識到,我正與他們在一起,拍幾下之下會看我,我彈完他又再拍。

像用音樂對話般,連繫這兩個無法說話的小朋友。「我們輪流拍鼓、傳給下一個人,他們便因而知道要等待,留意到幾時輪到自己,發現原來有另一個人在旁,身邊有他的兄弟。後期他們更會主動遞鼓棍給對方、有眼神接觸,終於有兄弟的感覺。」

常用的工具還有十分像波板糖的Lollipop drum,被小孩子咬到滿布牙印。( 被訪者提供)

建立互信關係 因交流而快樂

每次做治療之前,Christine都要預備一系列的材料。如當日流程、活動細節、所需工具等,也要挑選音樂和歌曲。到治療當日,邊彈奏、創作的同時,又要觀察參與者的表情、互動,對比他們參與前後的改變。

有時間的話,她也會跟參與者聊天,了解其心情、經歷。每一次接觸服務對象,除了專注於治療目標外,透過從旁陪伴、交換情感、一同玩音樂,因交流而帶來的快樂,亦是最觸動之處。

音樂治療無法像服西藥般立即見效,人的狀態好難一時三刻改變,但由時間慢慢累積,持續做就改變得到。

記者:吳霆俊